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功效:对痛风、风湿性关节炎,具有理疗、还可减轻水肿现象活血、止血,也能镇咳清痰,对月经不调,闭经崩漏有疗效。
杜鹃花有刺灌木或小乔木,高1-10米,有时攀援状;多分枝,枝粗壮,嫩枝有时有疏毛;刺腋生,对生,粗壮,长1-5厘米。叶纸质或近革质,对生或簇生于抑发的侧生短枝上,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少为卵形至匙形,长1.8-11.5厘米,宽1-5.7厘米,顶端钝或短尖,基部楔形或下延,两面无毛或有糙伏毛,或沿中脉和侧脉有疏硬毛,下面脉腋内常有短束毛,边缘常有短缘毛;侧脉纤细,4-7对,在下面稍凸起,在上面平;叶柄长2-8毫米,有疏柔毛或无毛;托叶膜质,卵形,顶端芒尖,长3-4毫米,脱落。花单生或2-3朵簇生于具叶、抑发的侧生短枝的顶部;花梗长2-5毫米,被棕褐色长柔毛;萼管钟形或卵形,长3.5-7毫米,宽4-5.5毫米,外面被棕褐色长柔毛,檐部稍扩大,顶端5裂,裂片广椭圆形,顶端尖,长5-8毫米,宽3-6毫米,具3脉,外面被棕褐色长柔毛,内面被短硬毛;花冠初时白色,后变为淡黄色,钟状,外面密被绢毛,冠管较阔,长约5毫米,喉部有疏长柔毛,花冠裂片5,卵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6-10毫米,宽约5.5毫米,广展,顶端圆;花药线状长圆形,伸出,长约3毫米;子房2室,每室有胚珠多颗,花柱长约4毫米,柱头纺锤形,顶端线2裂,长约2毫米。浆果大,球形,直径2-4厘米,无毛或有疏柔毛,顶冠以宿存的萼裂片,果皮常厚;种子多数。花期3-6月,果期5月至翌年1月。 木材致密坚硬,可作为农具、手杖及雕刻之用。根、叶作药用;根利尿、驳骨、祛风湿,治跌打腹痛;叶可止血。果亦作药用,在印度用作治疗脓肿、溃疡、肿瘤、皮肤病、痔疮、发疹、风湿、支气管炎等症。亦有栽植作绿篱。形态特征杜鹃花属种类繁多,形态各异。由大乔木(高可达20m以上)至小灌木(高仅10cm--20cm),主干直立或呈匍匐状,枝条互生或轮生。分布于欧洲、亚洲及北美洲,以亚洲为最多。它与西洋杜鹃的区别是:形体相对更矮小,花型相对更小。生态习性我国除新疆外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,尤以云南、西藏和四川种类最多,为杜鹃花属的世界分布中心。杜鹃花属种类多,习性差异大,但多数种产于高海拔地区,喜凉爽、湿润气候,恶酷热干燥。要求富含腐殖质、疏松、湿润及pH值在5.5~6.5之间的酸性土壤。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,耐干旱、瘠薄,土壤pH值在7~8之间也能生长。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,生长不良。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,但不耐曝晒,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,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。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,以春梢为主。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~20℃,气温超过30℃或低于5℃则生长停滞。冬季有短暂的休眠期,以后随温度上升,花芽逐渐膨大,一般露地栽培在3~5月开花,高海拔地区则晚至7~8月开花。北方在温室栽培。1~2月即可开花。杜鹃花耐修剪,隐芽受刺激后极易萌发,可藉此控制树形,复壮树体。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,所发新梢,当年均能形成花蕾,过晚则影响开花。一般立秋前后萌发的新梢,尚能木质化。若形成新梢太晚,冬季易受冻害。为常绿或落叶灌木。